交通与交往形成了从民族性向世界性延伸的内在逻辑: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我相信抽象继承之后,会有一些普世价值。凤凰的使命就是文化传承,所以责无旁贷。
□:致敬国学这个提法,意在引导人们对国学抱有敬意。许多思想开放的士大夫,其基本文化信念仍是圣贤之道,保持着对儒家王道文化中天下之道、天下之理的信仰,同时他们能够以王道去解读自由民主。□:新媒体日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与国学相关的价值、知识、资讯正通过新媒体传播。国学也需要加以辨别,但是不应该成为一种担忧,为此而拒绝弘扬国学。我想,两种理解都有它的意义,既有了学术的严谨,也有了传统文化更广义的当代意义。
至于社会的和谐,现在贫富悬殊、诚信缺失等等社会问题都很严重,而儒家的王道仁政之上,那种平天下的精神源头,也是一种普世价值。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把真正有价值的国学推广出去。另一方面,儒学又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非常务实的政治功利追求,他们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皇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但儒家也是六经以外立说者,故而又是先秦诸子之学的开拓者,并成为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家。诸子既群起,乃交相为影响,虽明相攻击,而冥冥之中已受所攻击者之薰化。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士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就形成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的不同学派
由性与理组合而成的性理之学,充分体现和完整表达了理学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特色。但是,由于这种道德义理与身心实践的结合过程,完全是建立在个体存在的主体精神与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故而他们普遍追求心与理一的人生境界。
我个人认为,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宋学理学心学三个名称最为重要。在中国思想史上,理学家也往往将自己的学术形态标榜为身心之学或者心学。所以,南宋末年宋学学者黄震说:本朝之治,远追唐虞,以理学为之根柢也。首先,宋学与理学的使用有区别。
我为什么将这本文集命名为《宋学·理学·心学》,有必要做一些交待。黄震以程颐为宋代义理之学的宗师,是带有本门派的看法,但是将理学等同于义理之学却反映了宋代学人的普遍看法。宋明儒家将自己的学说称之为身心之学,往往是为了强调儒学中的道德义理不能付之于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道理,而是应该将这些道德义理与自己的身心实践结合起来。宋学概念首先是指一种以阐发经典中义理为学术特征的儒家经学形态,但是,宋学学者不仅推动了经学思想、经学形态的变革,同时其义理的思维方式、价值概念还渗透到他们的史学、子学、文学的学术文化领域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异于两汉、魏晋、隋唐士大夫群体的学术风尚、知识旨趣、人格追求。
而且,宋学理学心学是三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特殊涵义的概念。但是,宋学、理学、心学均属于宋明儒学的一个历史阶段,是和先秦儒学、汉唐儒学相区别的另一种学术形态,故而其相通性恰恰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张载《经学理窟》专设义理章,并标榜义理之学,他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在当代的中国学术史叙述中,宋学是指宋代以来以义理解经的经学学术形态。
贵阳孔学堂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制定了《孔学堂文库》编纂与出版的规划,我的文集有幸列入。宋明儒学喜欢称自己的学术形态、学术范式为义理之学性理之学,并将义理之学性理之学简化为理学,明清和近代之后的学术史进一步将理学的名称定型。但是,当代学界对宋明儒学的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了宋学理学心学三个概念的重要差别,故而又形成了宋学理学心学三个概念的不同学术涵义。在中国学术史的编纂、叙述中,宋明儒学常常被称为宋学,以和汉唐时期的儒学即汉学区分。我之所以将这本书命名为《宋学·理学·心学》,恰恰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宋学理学心学代表了宋明儒学的主要内容。2015年8月18日于岳麓书院文昌阁 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宋明儒学 。
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为之宗师也。事实上,当代学者所说的宋学,其思想特征及学术范式是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其外延是比较宽泛的。
我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宋明儒学,故而从多年的著述中选出二十多篇文章,以《宋学·理学·心学》(孔学堂书局即将出版)之名充数其中。其次,理学与心学有区别。
所以,宋学与理学又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核心与主干。
按照当代学界对宋明儒学的基本分类,我们需要将宋学理学心学三个概念作一分疏。宋学学者既以义理之学为学术目标,同时也称自己的学术形态为理学。学者们发现,程朱学派的理学体系以性与理两个为核心概念,故而又称性理之学。而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则强调心为核心概念,并且在心与理两个概念中特别强调心的本源性、主宰性的意义,他们在讨论关于心的工夫时,总是强调心的本源、主宰意义、他们大讲尽心良知的重要性,凸显了人的主体意识是一个由心主宰天地万事万物的过程。
我认为,研究宋明儒学,不得不涉及宋学理学心学的学术范式、知识旨趣、学术形态等问题,同时也包括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等问题。由于宋明儒家强调修心的重要性,不仅陆九渊、王阳明标榜自己的学术宗旨是心学,就是二程、朱熹也十分热衷探讨心学,并且将心放在能够主宰万物的重要地位。
在他们看来义理之学与理学的内涵与外延是一致的,他们既称自己是学说为理学,又自称为义理之学。真德秀曾说自淳熙后,义理之学日明。
这时,宋明儒家的身心之学,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体道德修身的学问,同样也是一种个体生命存在的学问。所以,宋学是一个比理学外延更宽的概念。
而人们说到理学,总是与那种推崇道统、形上思辨、心性修养等特点联系在一起,并不包括哪些事功学派。我的《宋学·理学·心学》一书分为三辑,分别论述宋学、理学、心学的知识旨趣与思想特色。同时,理学与心学也密切相关。中国儒学史可以分为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清代儒学等不同阶段。
在整个宋代学者群体中,后来被称之为理学的群体只是宋学学者的一部分,另外还有许多十分重要的学派、学者并不是列于这个群体,包括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欧阳修、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陈亮等,虽然他们在学术上十分重视以义理解经,故而也是以宋学称之。这一本集子集中搜集的是关于宋明儒学的研究论著。
朱熹在为理学中人宋若水撰墓志铭时称其玩意于圣贤义理之学,近自周、程、张、马之言以达于经。宋学是相对于汉唐儒学而言的,宋学是指宋代建构、但是延续到元明的一种新的学术范式、知识形态。
清代学者在议论到宋学的学术范式、评价宋学短长时,总是将宋学与义理探究、形上思辨、心性修养等特点联系在一起。我们发现,在宋学学者的话语中,义理之学与理学之间是没有严格的区别的。